网红擅长议题设置了,媒体该怎么办

导读

媒体接受他人的设置议题,这不是问题,但如何甄别和拒绝无聊、无益的议题,如何避免自己被庸俗化、被工具化,如何避免自身公信力受损,值得思考和警惕。

网红博主是舆论场上颇受关注的一类人群。笔者近期关注到的至少有“手工耿”“听泉鉴宝”(后改名“听泉赏宝”)、“东北雨姐”“小英一家”等。

以10月20及21日两天的热搜、热榜情况为例:

一个是关于网红博主“手工耿”,在某短文平台的热搜上有四五个话题,“手工耿已注销个人独资工作室”话题阅读量6700多万,“手工耿已停更5个月”话题阅读量5000多万,“手工耿停更原因是个人挣太多了”话题阅读量3000多万,“手工耿曾说挣到了驾驭不了的钱”话题阅读量1400多万。而在某视频平台上,“手工耿已经停更5个月”热度排行第7,显示5100多万人在看。

虽然这个话题的热度很高,但内容被博主本人快速否认。10月21日中午,“手工耿”发微博称,“我没有退网啊,这段时间也做了一些东西,只是感觉不太好就没有发视频。更不是因为赚得太多才不更的,大家不要乱说好不好,现在我去村里的超市买东西,老板都不给我抹零了。我会尽快更新的。”

又比如近期很火的“听泉鉴宝”(后改名“听泉赏宝”),仅仅因为10月20日晚的突然下播事件就上了热搜、热榜。在某短文平台上,“听泉鉴宝下播”话题阅读量达到1.4亿,在热搜榜上最高位置到过第一,且在榜时长14.5个小时;另一个话题“听泉赏宝回应直播连线争议”阅读量达到了3000多万,热搜榜最高到达第2位,在榜时长3个多小时。

这些网红博主,其存在有许多意义:

从供求方面来说,一个个有特色的网红博主为网络空间和广大受众提供了多元、有趣的内容产品,即使纯属无脑、无厘头,至少也娱乐了大众。坦率地说,笔者在疲惫之余、无聊之时,也喜欢看一些特色博主的直播或短视频,缓解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。

从平台方面来说,博主是自己平台上的内容生产主体,其若能够成为网红,能够创作爆款内容,能够登上各类热搜、热榜,就能大大增强平台的活跃性、吸引力和品牌度。

从地方上来说,网红博主能够给所在地方、所聚焦地方带来被看见和被放大的效应。比如,因为“郭有才”,人们可以重新发现和认识菏泽;因为“东北雨姐”,人们会关注一些东北的民俗和特产;因为“小英一家”,人们可以了解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。因为网红的存在,不少网友会慕名而去,给网红所在的地方所关注的地方带来人气、客流。

媒体也经常关注网红博主,如登上上述热搜、热榜的内容稿件基本是媒体所采编,话题的运营主持人也基本都是媒体从业者。

媒体关注这些网红博主,主要瞄准以下一些侧面:

一类是其视频或直播内容是否存在违法违规、“擦边”低俗等内容,其所称事实的内容是否真实。媒体聚焦过的网红“猫一杯”杜撰“秦朗寒假作业丢在了巴黎”就是最典型的案例。

一类是网红的人设争议、履历争议、经济争议等。比如,媒体关注“听泉鉴宝”博主的学历问题、“小英一家”博主是否真的贫困、“东北雨姐”是否真是视频所呈现村落的村民。这类问题,也经常延伸到这些网红背后的经济问题,包括经纪团队、公司情况等。

一类是关注网红带货的质量问题。“宇宙的尽头是带货”,带货是网红最成熟、收益最高的一种变现模式。但带货涉及商业规则,博主与粉丝的关系也转为了销售者与消费者,因此媒体多会监督网红的带货质量与粉丝的消费者权益问题。如近期陷入舆论漩涡的“疯狂小杨哥”“东北雨姐”,都是因为带货的商品出现问题。

媒体关注这些,还可算是关注严肃的问题。既是对网红博主的一种监督,也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广大网民的一种负责。

有时候,媒体还有另外一种切入角度,是把网红博主当做“明星”“公众人物”去关注和报道,紧密跟踪网红的言行举止、最新动态、前后变化等,成了娱乐报道。近年来,随着媒体越来越重视流量,尤其是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越来越需要积攒粉丝,需要获得高阅读、多观看,需要有亮眼的转赞评等数据,具有高关注度、强话题性、大传播量的网红博主,就成了媒体进行运营并捕捉流量的一个抓手。

但媒体亦步亦趋地跟着网红博主或其制造的爆款内容起舞,也会产生一些问题。

比如,公共价值问题。网红博主与从前的网络大V不同,网络大V更多是意见领袖,其关切的议题也十分严肃和宏大;而网红博主更多是特色达人、类型主播,主要为了展示才艺、娱乐受众进而获得流量和粉丝。媒体跟着网红博主设置的话题走,内容不可避免会娱乐化、花边化、琐碎化,有时甚至会流于低俗。

又比如,被工具化问题。一些网红博主出于吸睛、引流、增粉的目的,不时有杜撰事实、挑起争议、制造撕裂等情形,或约请传播推手进行这般操作。媒体如果不注意辨别,就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传播链条上的一个工具,导致报道失真失衡,或反转翻车,必然损害媒体的公信力。

议题设置从前是媒体的强项甚至专项,如今却成了网红博主及所在平台的优势。网红博主及所在平台,深谙受众的情绪痛点和激点,又手握庞大用户和巨大流量,可以轻易设置议题并推热议题。在造热梗、热词或反复翻炒中,这些设置的议题会在更长时间周期占据受众注意力资源。

媒体接受他人的设置议题,这不是问题,但如何甄别和拒绝无聊、无益的议题,如何避免自己被庸俗化、被工具化,如何避免自身公信力受损,值得思考和警惕。(作者为澎湃新闻副总编辑)

Add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